特拉维夫的夜空下,那一声防空警报来的格外突兀。许多居民还没来得及收拾桌上的晚饭,就被广播催促着涌入了地下掩体。有人抱着孩子,有人揣着猫,连盛夏的空气都写满了慌乱。很少有人想过,以色列这座号称“中东最安全”的城市会在这一刻感受到千里之外带来的威胁。数十年来,“铁穹”是他们的定海神针,没人质疑它会失手。
导弹袭来的是9月13日,型号“巴勒斯坦-2”,起飞地在遥远的也门。速度超过五马赫,据说具备高超音速和分导多弹头能力。平常人对这些参数未必在意,但以色列军方的分析员恐怕一夜未眠——这代表着,哪怕最先进的拦截系统,也难说百无一失。以色列表示,导弹被拦截了,但破碎的弹体和翻涌的警报,把数百万人的神经拉到极限。那一瞬间,再坚固的神话都有了裂缝。
胸墙之外,是一场照旧上演的权力与命运的拉锯战。胡塞武装的发言人借着视频宣称,这是替加沙报仇,且扬言后续不会止步。这一点不用等他们多说,以色列空军已经在萨那和荷台达展开报复,牵连到了数处无人机基地和导弹库。双方交手,在卫星地图上看也许只是几个火点,却足以搅起地区安全格局的新棋局。
就在同一个消息爆发之后的清晨,联合国大会的投票结果出炉。142票赞成,10票反对,一份名为《纽约宣言》的决议,以前所未有的压倒性优势通过。冷静一读文件内容,能够嗅到风向的剧烈变化。中俄与沙特、法国同台——这本就是少见的组合,却在同一个目标下握手,支持建立一个“没有哈马斯”的巴勒斯坦国。许多分析员在这一天彻夜校对着票表,他们很清楚,这不是什么模板化的立场变换,而几乎是把“去哈马斯化”钉上了普世的道德宪章。
哈马斯,从叙事最初的不屈抵抗,到如今站在国际共识的对立面,其变化已然触目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他们借着“抵抗轴心”——伊朗资助、真主党参与——在中东棋盘上存活。可如今,伊朗经济深陷通胀泥潭,黎巴嫩陷于族群博弈、物资短缺,就连资金和弹药都远不如往昔。外部输血一旦枯竭,再怎么变换旗帜,哈马斯都失去了全球同情与庇护。
《纽约宣言》的针对性,或许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尖锐。未来的治权交付法塔赫,“解除武装与复员”写进了决议,甚至沙特、法国主动出资组建新的巴勒斯坦安保部队,直接规划如何清理哈马斯遗留势力。曾经并肩的阿拉伯世界主流国家,如今决绝地划清了界限,哈马斯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孤岛。
外交舞台的能源并非取之不尽。俄中此次的赞成票,打破了多年中东议题的平衡调停角色。更多的人注意到,卡塔尔、土耳其等国已开始安排哈马斯高层的“流亡方案”,而普通武装分子则被主张“复员”、“社会化改造”,日后或许只能在医院、学校里承担些非要害的工作。这意味着哈马斯在巴勒斯坦国蓝图之中,只剩下抹不掉的剪影。
现实并不温情,逻辑亦非单线发展。从多年观察来看,“两国方案”的最大障碍从哈马斯变成了以色列自己的立场。国际社会冀望扫清障碍,推举法塔赫,但以色列政府主导者却在西岸修筑定居点,加强掌控。E1项目的推行,被多家地缘战略专家视作将巴勒斯坦土地“切成碎片”,根本无法实现一个统一主权国家。内塔尼亚胡甚至公开声明,任内绝不会允许巴勒斯坦国出现。
进退维谷的格局下,国际社会构想的“去哈马斯”未来,与以色列现实操作之间已隐现深渊。有趣的是,这种反差并非舆论渲染,而是西方、阿拉伯、东欧情报界私下交流的共识。一位退役情报官员曾经这样描述:“以色列并没有诚意消灭哈马斯,否则那对他们来说反倒是另一种尴尬——失去了可以持续打击的对象。”
另一头,导弹突防带来的心理冲击远非军事参数能够衡量的。相较于之前拦截短程火箭的“机械式安全感”,超远射程和高超音速武器的普及,让“绝对防御”成为历史名词。业内很少有人提,这类导弹的多弹头分离,对雷达截获和防空火控提出了近乎严苛的响应要求,哪怕是美国本土部署的末段拦截网,在实战环境下也难有十成把握。
而在特拉维夫地下掩体里的普通人,所体会到的恐惧并不会因为地缘政治的复杂推演而有所减轻。他们只知道,原本依赖的那套防护与预警,在高速变革的技术面前,跟不上攻击手段的迭代。
风声渐紧。卡塔尔多哈的外交区,有人夜半拨通电话斡旋哈马斯高层的出路;贝鲁特的民间志愿者忙着为下一批赴也门的技术顾问筹资;耶路撒冷新城,一位年轻研究员在防空警报声里草草记下:世界不再有完美的盾牌。只剩下,新风险与新想象交织出的不稳定年代。
孩子们在避难所里比拼谁的模型火箭弹做得更像真,另一头有人在网络上刷出纽约决议的具体条文——“立即停止加沙军事行动”“无哈马斯治理”……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未来剧本,可没有哪个剧本能照进他们脚下残缺不全的土地。
就像有人说——战争的终点,总会比起点复杂得多。
上阳网-上阳网官网-配资网官网-正规实盘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